省內疫情出現反彈,防控之弦再度收緊。但記者在探訪朱家尖景區時依然發現,部分防疫“小門”管理仍有漏洞,比如蜈蚣峙碼頭商業街入口測溫槍成擺設、南沙景區游客中心“一米線”形同虛設、烏石塘景區有工作人員未規范佩戴口罩(據《舟山日報》8月8日報道)。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再小的防控疏漏也應引起高度警覺、得到堅決整改。
事實上,我們的身邊也不難發現類似的“蟻穴”。一些把守“小門”的工作人員之所以存在這樣那樣的疏忽,一些市民之所以對戴不戴口罩之類的防控細節抱無所謂態度,大概是因為“大門”固若金湯,而舟山又長期保持平安的緣故。殊不知,防控之弦稍有松懈,安全風險就會悄然降臨。
炎炎夏日里,“大白”“小藍”始終一絲不茍地堅守入舟“大門”,用汗水換來了全城民眾的平安。但是,守住“大門”并不意味著可以放開“小門”。這是因為,再嚴密的防線也難以完全避免潛伏病毒的侵入。只有層層設防、人人自防,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隱患。
有道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外地教訓一再表明,導致疫情傳播的往往并非“大門”之失,而恰恰就是在“小門”“小節”上出現了漏洞。退一步講,就算發生了疫情,嚴密的“小門”也能保住一方平安,規范戴口罩、遵守一米線等良好習慣同樣有利于自保。
因此,各地各部門在落實疫情防控舉措的同時,還應實時跟進監督檢查,確保每一道“小門”都不存在“蟻穴”。每一位市民都要克服僥幸心理、消除心中“蟻穴”,以自覺遵守防控規定、嚴格落實文明細節的實際行動,不負一線戰疫人員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