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普陀東港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拆除了位于東港往半升洞方向的一處流浪犬聚集棚屋,同時將100多只流浪犬遷移到舵岙安置?!澳堑胤酱_實很好,流浪犬都洗得白白凈凈,地面也干干凈凈?!眱晌灰恢痹谖桂B流浪狗的市民原來對城管執法抱有抵觸情緒,但參觀了流浪狗的新“家”后深感滿意,稱當初自己建這個棚屋也是為了讓這些犬只不再流浪,現在城管不僅為流浪犬安了家,還消除了安全隱患和環境問題。
城區居民如何養犬已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愛犬人士利用違建收養流浪犬不僅造成環境衛生問題,還威脅過往行人的人身安全,多次接到舉報的城管部門理當依法處置。城管在依法拆除流浪犬聚集棚屋的同時,能夠耐心做好愛犬人士的思想工作,并妥善安置流浪犬,這種執法善意值得大家點贊。
狗患必須治理,這是法律要求,也是普遍共識。但與此同時,流浪犬的命運也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人們同情動物的心理共鳴應該是人性之善的本能流露,其中飽含著對弱者的憐憫、對生命的敬畏。城管對流浪犬照顧有加,體現了執法柔性,贏得了廣泛認同,使執法效果與社會效果達成更大程度的一致。
米蘭·昆德拉曾經如此設問:對需要憐憫的動物無限殘忍,對同類還會懷有道德慈悲嗎?現實生活給出的往往也是否定的答案。人之初,性本善,為何到頭來會演變出涇渭分明的善與惡?據心理學家分析,由善變惡是一個漸變的心理軌跡,而許多生性暴戾的兇惡之徒,童年時代都有虐待小動物的惡癖,這種不良體驗或許就是人性之惡的種子??梢?,提倡人道地對待動物,其實就是培植悲天憫人的慈悲之心,這樣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得到善念的熏染,可以使我們的社會拉高道德的標桿。
城管部門人性化執法似乎告訴人們,依法處置流浪狗是為了消除安全隱患、避免疾病傳播,而不是展示合法暴力、體現人類權威。追求更加人性化的治理之道,變“雞飛狗跳”為波瀾不驚,也應該是創建更高水平全國文明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梢韵嘈?,城管的執法善意,想必會在全社會引起更廣泛的共鳴。
事實上,為流浪犬安家不僅需要場地,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僅靠城管的一家之力難以維持長久。這就需要愛狗人士一起行動起來,或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維護好流浪犬之家,或通過重新認養讓一些流浪犬找到新主人。與此同時,還應寄希望于更多的犬主人切實提升文明素養,杜絕棄狗、虐狗等不人道行為,從而實現流浪犬的源頭之治。